性爱:从“钟情妄想”到“通心”

许金声




    这里的性爱,是指成年人的性爱。未成年人需要另论。另外,同性恋问题也暂不讨论。


    性爱是具有层次的。从通心理论的视野来看,根据关系中是否通心、通心的程度来划分,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性爱大体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它们是:


    1、钟情妄想;


    2、单恋;


    3、有互动的爱;


    4、通心的爱。


    这四个层次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从1到4,逐渐从病态到健康,都可以有非常大的能量,但能量的高度和有效性的差异非常大,甚至有天壤之别。从1到4,是通心的程度逐渐增加,“主体间性”的内涵更加丰富,最后超越“我与它”关系,超越自我,达到充分的通心,即进入“我与你”关系。一般人不太理解“主体间性”这个这样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主体性”的一个概念。其最简单的含义就是,“爱”这个事情,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事情。爱情的主体间性意味着,当爱情发生之后,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理解性爱的不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主体间性的、通心的意识。


    一般人的性爱大体都会经历一个从“钟情妄想”、“单恋”、“有互动的爱”再到“通心”的发展过程,但对于不同的人,发展的速度各有不同。 对于不同的人,对于“钟情妄想”、“单恋”、“有互动的爱”、“通心的爱”这四个不同的性爱层次的经历的时间长度和深度也有很大区别。



一、什么是钟情妄想?


    所谓“妄想”,是一种不理性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可能实现的错误信念。它是在强烈的情绪的支配下,建立在对与人际关系和客观现实的错误的判断与推理之上,甚至是建立在对人际的关系客观现实的扭曲、夸张和幻想之上。尽管如此,即使把客观实际或者已经完全被证明了的事实当事人的面前,他也会找出种种理由,其信念很难动摇。


   所谓“钟情妄想(delusion of being loved),是指当事人坚信自己被某一异性所爱,即使遭到对方严辞拒绝仍然毫无觉察、毫不置疑,常常反而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是否忠诚,对对方继续纠缠不已。钟情妄想不仅仅是一种病态思维,它常常伴随浓厚的、强烈的情绪状态。


    下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Annette Bullock,1964年7月26日出生)美国著名电影女演员。她在1990年代窜红,其代表作有《生死时速》和《二见钟情》,并且以此确立了好莱坞一线女星的地位。2010年桑德拉·布洛克凭借电影《弱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又因为电影《关于史蒂夫的一切》获得金酸莓奖最差女主角,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在同一年获得获此三项奖的女演员。


  据报道,著名影星桑德拉·布洛克曾经有过长达18个月的麻烦。有一个34岁狂热的影迷汤马斯·杰姆不断跟踪桑德拉,追逐她穿越了美国三个州,频繁用礼物、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来骚扰她。汤马斯的这种做法对桑德拉非常危险。洛杉矶法院决定对这个影迷颁布禁止令,判他必须和桑德拉·布洛克保持100多米的距离,并在3年内不准与桑德拉联系。尽管汤马斯也知道自己的精神有问题,有妄想症,但他拒绝接受治疗。


   要客观地认识现实并非容易,尤其是对于自己爱恋的对象。不少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短期的钟情妄想现象,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但对于健康人,一般都具有反省能力和觉察力,能够根据实践和现实及时地调整过来。但对于钟情妄想症患者,他们一般缺乏这种反省能力和觉察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严重的缺爱的经历,不善于交际,有强烈的孤独感、悲哀、压抑等负面情绪,有过于自恋、完美主义倾向。


    钟情妄想是精神异常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一种变态心理。但这种精神异常只要及时正确地治疗,大都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性爱是最具有主体间性的事情,而钟情妄想者“性爱”,只具有他自己的主体性,而没有主体间性。也就是说,他们的性爱是最不通心的一种。这种性爱不是“我与你”,而是“我与它”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事人常常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在爱某一个异性,而这位异性也领受了他的爱。实际上,这位异性是苦不堪言。我曾经处理过数例钟情妄想,发现用“通心”的理念和方法相当有效。另外,我不太同意对于有这种情况的人简单地给他们贴一张“钟情妄想”甚至“精神分裂”的标签。


      性爱:从“钟情妄想”到“通心”


( 桑德拉·布洛克)


二、   什么是单恋?



   比钟情妄想好一点的是“单恋”。所谓单恋的范围比较广,在这里是指一方爱另外一方,希望得到对方回应,但却得不到对方回应的性爱。它尽管也是一相情愿,但与钟情妄想是有区别的:单恋是自己清楚或者至少比较清楚对方并不爱自己。钟情妄想是自己不清楚对方是否爱自己,或者妄想对方在爱自己。尽管两者都有如果对方不够爱自己,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能够打动对方的幻想,但单恋在一定程度上讲求“事实根据”的,比钟情妄想有更强的现实感。


   青年马克思有一段话很精彩:“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单恋的情况的确也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可能性取决于机缘、实力和通心力。马克思自己就是通过艰难地沟通,最后成功地与燕妮结合了。这说明他的通心力是可以的,机缘也不错。由于通心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如果不是全部,至少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单恋的经历。


    单恋如果过于执着,也可能向“钟情妄想”转化。


     


三、什么是有互动的爱?



   所谓有互动的爱,用俗话说就是具有“投桃报李”互动的爱。这是一方有爱的行为后,对方多少有回应的性爱,但对方往往只是喜欢自己的某一点或者某几点,对自己的其他方面并不喜欢。或者说,对方对自己的爱多少带有权宜之爱的成分。


   这种性爱尽管没有达到完全的通心,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排遣孤独,——但它不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孤独感。大多数的性爱实际上属于这一种。但是如果不学习通心,不成长,两人之间就难免有很多的纠缠。我们自身的心理情结和问题是阻碍我们通心的最达因素。如果要进一步地提升爱的质量,必须成长,学习通心。


   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性爱都是这种情况。在二人世界中,只要没有触动某一方或者双方的心理情结,尽管纠缠不断,但都能够维持,使双方都有一定的生命的舒适区。


   不少心理学家为改进这种性爱提出了种种建议。例如,黄维仁先生的“爱情账户”理论。


    简单说,爱情账户是这个意思:两个人在一起后,就有了一个“爱情账户”。如果做了让对方感动、满意的事情,就等于往这个账户里存了款。而如果做了伤害对方,使对方不满意的事情,就是从中取了款。只有当存款越来越多,支出越来越少时,两个人的生活才会更家美好。



四、   通心的爱



   这是性爱中最理想的一种。所谓“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等,都描写的是这种境界。自己的爱,对方不仅有回应,而且这种回应是建立在对自己整个的理解、接纳、喜欢、共鸣等之上的,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于施爱者来说,这种“理解、接纳、喜欢、共鸣”,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而不是想当然。或者,作为接受者来说,自己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对方已经充分体验到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双方除了互相喜欢外,还有事业的互补合作,智力的相互启发,灵感的相互激发。


   通心的爱的最好的状态是“身心灵”三通。以前我写过这一题目的文章,这里就不罗嗦了。通心的爱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人格境界相近,兴趣爱好相同,专业特长契合,也许是一些必要条件。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