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追寻:“夸父追日”新解

神奇的追寻:“夸父追日”新解

到海边,正遇上西下的夕阳,

宽阔的海面,沐浴着一片金黄,

潮水一波一波地扑向岩石、海堤,

撞击出水花飞溅,一浪高过一浪……


敬畏!臣服!面对这前仆后继、吞没一切的景象,

继而感受:心中澎湃着同样波澜壮阔的力量……

夕阳越来越下沉,变得更红、更大……

忽然感觉它比大海更古老,更恒久漫长……


刹那间,油然而生一种神奇的追寻欲望,(注1)

夸父逐日的悲壮升腾为参与、融合还有欢畅……(注2)

我从容不迫地下水,随着海浪的起伏,游向前方……

夕阳一点一点下沉,既沉入海底,却进入我胸膛……(注3)


2020年5月22日


(注1)这种追寻欲望,仔细品味、探究,总是终止于“夸父逐日”的远古神话。我身上应该有夸父的基因。

(注2)关于“夸父逐日”典故,有多个版本。其中《山海经》版本是中性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译文:夸父奔跑着追逐太阳,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寻找大湖。但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桃林。

应该如何解读“夸父逐日”的典故和神话?历来有褒义和贬义两种倾向。褒义是歌颂雄心壮志,贬义是批评自不量力。贬义评价,大概与列子有关。“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列子·汤问》)第一句就是“夸父自不量力”。

(注3)应该如何诠释这一伟大的神话?我的浅见:远古的时候,先民的生存对太阳的依赖极大。一是热量。太阳下山之后,温度便急剧下降,给保温带来困难,尽管后来发明了去火,但温差仍然很大。一是光明,太阳下山之后,能见度逐渐下降,黑夜限制了人类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先民自然会产生留住太阳的想象。古时候,人们还没有地球的观念,以为地是平的,太阳一定是到西方什么地方去了,于是产生追寻的欲望和行动,夸父逐日,便是这种真实情况的反映。夸父逐日,是人类追求能量与光明的象征!如果说,夸父逐日是一个未完成意象,我通过自己的“自我催眠”的 “行动艺术”,完成了这个意象:落入胸膛……


诗完成于2019年6月。注解:2020年12月1日。

未标题-169.jpg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