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通心”与“心流”

——通心理论也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积极心理学”


马斯洛在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里,就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而且列出了许多学员研究的课题。马斯洛自己的著作,包括这本《动机与人格》,也体现了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倾向。尤其是他所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高峰体验、高原体验等概念和理论。


据说,积极心理学在诞生的初期,并不承认马斯洛是“积极心理学”是最早的提出者,也不承认自己受马斯洛的影响。后来又过了一个时期,才予以承认。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是美国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我最近才开始阅读。初步感觉就研究的主题“最优体验”等来说,并没有什么创新,也没有对马斯洛等人本心理学家的相关遗产进行梳理、概括和总结。但是,作者提出的“心流”这个概念,具有令人兴奋的新意。另外,作者多有引用一些实验研究结果。


“心流”的概念与“自我实现”“高峰体验”“高原体验”等概念有一定交叉,但在清晰度和涵盖面上开来具有它自己的优点。当然“心流”并不能够取代这些概念,这些概念仍然具有自己的意义和用途。当然,如果它们与“心流”的概念进行整合,它们与“心流”之间可以相得益彰。例如,关于什么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可以说,“心流”产生的时刻就是在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阶段具有较多的“心流”,他在这个阶段就是在自我实现。如果一个人经常,甚至能够做到有意识地调动 心流,就说明他的潜能已经得到比较好的开发,进入了较为充分发挥的人生阶段。什么是“高峰体验”呢?可以说,高峰体验就是产生了具有超越性性质的一种伴随强烈“心流”的体验。这样,我们更可以把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这些概念。当然,“心流”的用处,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到说明“活在当下”等。


提出通心的理论与方法,并且大量地实践之后,现在越来越有一种举一反三,晶莹剔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感觉,一遇到其它优秀的理论,都可以高屋建瓴地予以消化,甚至每每还有新的“心流”产生。为什么?原来这样那样的论述、 阐发,其背后都还有一个更高的概念,那就是“通心”!读《心流》这本书,更是有这种感觉。《心流》使我产生了关于“心流”的心流!


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与人交往、独处等,通心了,就都会产生“心流”,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通心。


“心流”(flow)这个概念与“通心”也是交叉关系,但它们的重合度较大,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心流”(flow)这个概念可以与“通心”互换。


“心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如“通心”:


1、它的深刻性、完整性不如“通心”。

“通心”在深刻性上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通心”在完整性上,具有高度的道、法、术的统一。


2、它的涵盖面不如“通心”。

“通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涵盖人所有的行为。


3、它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如“通心”。

“通心”高度接地气,它不仅是一种通透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直接运用于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时可以势如破竹。它已经发展处多种多样的有效训练方法。


理论的价值必须落实在应用性上。关于这个重要问题,可以说,不少心理学家都在研究人的最佳状态,但问题在于如何获得最佳状态。在这方面,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鹤立鸡群。在方法的层面,它有大道至简的“通心的黄金三要件”,“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也是心理辅导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技术方面,它有效果明显的“通心辅导常规技术”。


而对于“心流”理论,在这方面尽管也提出了“明确目标”、“即时反馈”、“匹配难度”等原则,但它们并没有摆脱传统的老调重弹。


在改变人方面的理论,如果做到有一流的接地气,恐怕是有大量成功实践的心理治疗家更容易做到……


如果说,肯·威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整合学的理论研究是画了一条巨龙,这条龙却少了一只眼睛,那就是“通心”,“通心”可以为他的理论体系“画龙点睛”。


如果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是一条大河,它尚在奔流的过程中,尚未流入浩瀚的大海,而“通心”,就是大海。而“通心”的大海,本身又有着自己奔腾不息江河。


      如果问:“通心”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本身有两个理解:


      1、它问的是你具体想解决什么问题?回答:想解决的问题就是目的。


      2、它问的是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那么我的答案就是:“通心就是通心。”——注意,在这里,前一个“通心”是动名词。后一个“通心”是形容词。




     感谢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以“心流”这个概念!它为我们描述了多种多样的精彩的“通心”的状态。下面我再用点评的形式略微表达一些我的具体意见,不免挂一漏万。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p65


   但也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难得的时刻,我们会感到无比欣喜——一种渴望已久的宝贵体验,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这就是所谓的“最优体验”。它像是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缆索,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愉悦——此时帆、船、风、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这又像是一个画家,目睹画布上的色彩构成互相吸引的张力,在惊讶不已的原创者眼前形成崭新生命时的感觉。它还像是一个父亲第一次见到孩子对他报以微笑时的喜悦。


    ——许金声:这一段话的长处在于它生动的比喻。该书有不少类似的比喻。在马斯洛的著作中,也有不少类似的比喻。



p66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乃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对一个孩子而言,也许就是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到她从未堆过的那么高的塔尖上;对一位游泳健将而言,也许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纪录;对一位小提琴家而言,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得出神入化。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


   这样的体验在当时并不见得愉悦。游泳健将在最刻骨铭心的比赛中,可能会觉得肌肉酸疼,肺腑几乎要迸裂,说不定还疲惫得差点儿晕倒——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刻。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许金声:作者指出:“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他对这一看法进行了很好的厘清。他指出:“ 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和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这样的体验在当时并不见得愉悦。……——但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美妙的一刻。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时根本就是一种痛苦,但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作者做这样的厘清,有助于避免将“最优体验”庸俗化,乃至降低为一种快乐体验。但是,同时,又使得对“心流”下一个精确的、统一的定义制造了麻烦。试问,我们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过程,其间必有痛苦的成分,它们如何包括在心流之中呢?常常我们需要遭受挫折、打击,承认痛苦、紧张等,才能够进行心流的状态。——我发现,在这里,引入“通心”的概念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只要做到了通心,这一切就可以过去,坑坑洼洼、跌跌撞撞的过程可以转为流畅、奔涌。再从我的人格三要素看,只有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的协同作用,才容易达成通心,产生心流。



p67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研究结果显示,不论男女老幼,不分文化差异,所有人对最优体验的描述大致都相同。心流的体验并非富裕的精英分子所独享,韩国的老妪、泰国与印度的壮年人、东京的青少年、印第安纳瓦霍族的牧人、阿尔卑斯山区的农夫以及芝加哥装配线上的工人,谈起这些体验,使用的词汇都基本相同。


      ——许金声:“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类似的表述马斯洛、罗杰斯等已经有不少的表述,当然他们没有概括出FLOW的概念。心流理论的一个优点就是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改进,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且选定了一个不错的英文词语FLOW。缺点在于没有用很好地整合以前的研究,也缺乏“通心”这样更加通透的理念。把“心流”的英文原文Flow,和“通心”的概念做一个比较很有意思。   Flow和“通心”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相解释、说明。但是,“通心”的概念更加精确,具有全然的可操作性。我们甚至可以利用“通心”来给“心流”下一个更好、更清晰的定义。广义的通心不仅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指人与万事万物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心流”?当我们在做某事时,能够做到“通透”的程度,因此能够持续地通心,此时产生的流畅的状态和愉悦的体验就可以称为“ Flow”。


      (注:以上引文,皆引自《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著,张定绮 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