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所能达到的境界

许金声

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对我影响极大,至今想起来仍然感到亲切。这本书对我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正是这样一本书,曾经缓解了我的孤独感,使我的匮乏性独处向成长性、充实性独处转化。

《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了一个音乐家奋斗的一生,也描写了很高的“通心”的境界。我关于“通心”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与之不无关系。

小说中有很多描写记忆犹新。例如,主角克利斯朵夫与女友葛拉齐亚的关系中,他们达到了高度的通心:

“两颗相爱的心自有一种神秘的交流,彼此都吸收了对方最优秀的部分,为的是要用自己的爱把这个部分加以培养,再把得之对方的还给对方。” (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四册,第330页)

“从葛拉齐亚的心中再去领会自己的音乐,等于和这颗心结合了,把它占有了。这种神秘的交流又产生新的音乐,有如他们交融之后的果实。”(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四册,第302页)

“不管是否在一起,两人的心永远息息相通。”

(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四册,第302页)

这些描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您觉得这种状态只是在艺术中存在吗?

您觉得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实际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在人际交往中,您关于通心有过什么最好的体验呢?

您关于通心的体验多,还是不通心(包括麻木)的体验多呢?   

我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忍受孤独、寂寥,与忍受有独特的欢乐却没有人分享,这是两种不同的痛苦,某种意义上,后者要更深刻,当然并不一定更难受。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