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的成本

一、什么是通心成本?


通心一方面是指一切交往中最好的、最为可欲的一种状态,一方面又是指我们达到某个目的、实现某个目标、改善某种人际关系所必不可少的行为。在理论上,我们与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通心,但是,通心是有成本的。

所谓“通心的成本”是指在交往中,为了实现通心的目的或者说达到通心的效果,进行沟通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能量、金钱以及其它所有方面的代价。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不同的人,沟通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和有的人沟通容易,有的人则不容易,有的人甚至无法沟通。所谓“对牛弹琴”、“鸡对鸭讲”、“驴唇不对马嘴”、“不是一条船上人”、“不搭嘎”、“话不投机半句多”等,这些话,实际上都表达了通心成本比较大的情况。


二、“通心成本”有什么指导意义?


在理论上,尽管和任何人通心都有可能,但实际上和某些人通心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你不得不考虑通心的成本。如果和他通心所消耗的时间、精力等代价是你所不能够承受的,或者很可能达不到目的,那么也可以放弃与他的通心。当然,你事先也要考虑清楚,如果不和他通心,你是否能够承受这种不通心的后果?你是否能够忍受你们之间的纠缠状态?       

例如,在亲密关系中,对方难以理解你的某些感情,你原想改变这种情况,后来意识到这样做成本很大,你也能够想通并且充分接纳这种情况,你就放弃了这种想要改变的意图。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是“通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与自己通心”。也就是说,你是与原来那个不舒服的自己通心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在某事情上不能够与他人通心,并不影响你活在当下。

与某人通心成本大,这往往同时意味着我们的能量不足。我们通过成长,提升自己的能量状态,也可以和他通心。这种情况也比比皆是。我在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和个体咨询的实践中,也多次见证了这样的案例。

但是,常常使人们感到困扰的是,既和对方通不了心,又难以放下,这就是纠结。按照全人心理学的看法,纠结也是成长的契机。成长的结果,是善于评估通心成本,或者增加通心力,或者该放下就放下。

案例:暂时放弃与父亲的通心

某咨询师与父亲关系不好,从她童年时期起,父亲就对她缺少关爱。父亲重男轻女,在她出生后,甚至准备把她送给他人。这些情况,使她与父亲一直没有正常的亲密感,甚至很少有交流,在人际关系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后来学习心理学,包括参加全人心理学工作坊,在成长以后,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纳父亲,能够和父亲进行一些正常的交流,但远没有达到充分通心的程度。父亲仍然使她感到有诸多不舒服。经过成长,她能够看清楚父亲以前也非常缺爱,不知道如何爱子女。她曾经想过,自己能不能影响父亲,使他愿意成长,并且直到成长到他们之间能够深入沟通。但在她继续成长后发现,这样去做,不是没有可能性,但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大,因此决定暂时放弃。她在暂时放弃以后,做自己认为是更重要的事情,并且继续成长。

从我们自身潜能的开发来说,我们以前“缺爱”,常常是由于父母当年不够强大,无法与我们通心。如果他们能够成长,变得更加强大,就可以与我们有更加惬意的关系,我们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上以前缺失的爱,或者说,我们在感情上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滋养。从理想的情况看,我们通过自己成长,强大到能够帮助父母成长,对父母进行“反哺”,可以说是一种“大孝”。在全人心理学的实践中,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大量的案例。——在不少情况下,如果子女过分强调与父母的沟通,该放下不放下,常常意味着他们对于“缺爱”耿耿于怀,也就是说,他们在心理上还没有和父母完全分离。

从通心理论看,美好婚姻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我们有一个伴侣,可以经常互相通心。夫妻具有长时间地在一起的生活的约定。在一起,就意味着要交往。而在交往中,只有通心才是最好的状态,最糟糕的是纠缠,处于中间的状态则是维持。如果不能够通心,夫妻在一起干什么呢?而通心,就有一个通心成本的问题。通心成本应该是追求婚姻的一个重要考虑。因此,在确定婚恋对象的时候,通心成本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学习通心,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清晰自己,清晰我们的通心对象。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至少是不得已“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如何确定“通心对象”?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有一句经典的话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现在当然不再搞阶级斗争。但通心理论可以借用这段话的表达形式,做一些修改:“谁是我们的主要通心对象?谁是我们的次要通心对象?谁没有必要成为我们的通心对象,这些问题,是我们做人的首要问题。我们过去一切行为成效甚少,我们缺少幸福感,其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够清晰自己,不够清晰我们的通心对象……”

确定通心对象,根本上是受“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清晰地确定通心对象,往往与我们还没有清晰的“三观”有关。有没有清晰的“三观”也是是否已经有“独立人格”的一个标志。

      就日常生活而言,一般说来,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应该是我们的主要通心对象,我们应该不断去为双方的“情感账户”充值。在夫妻关系中,如果有任何一方长期不能够把对方看成是主要通心对象,意味着这种关系实际上至少已经从精神上解体。

      佛陀所言:“不渡无缘之人”。从通心理论角度来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渡无缘之人”,不是说佛陀对于有的人渡不了,而是有的人通心成本过大,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在当时不适合渡。这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不矛盾。正是从“大爱”出发,我们才应该先帮助那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人

     当然,在一些时候,我们可以因为通心成本过大而放弃和某对象的通心。在一些时候,我们却应该由于某些对象十分重要而提醒自己更加努力地去通心。


四、我们常常夸大通心的难度


当我们考虑通心成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成本问题不能够成为你不去通心的借口

所有的通心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的确有事情需要去通心,而且经过努力才可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有两种选择:1、放弃通心,但这样你会继续忍受烦恼。2、承担通心的责任,克服困难去通心。

如果要确定你是否放弃和一个使你感到烦恼的人通心,必须事先和他有一定的沟通。没有沟通,没有对他的一定的了解,不应该做决定。如果你和他已经有相当的沟通,你已经有足够的信息确认和他通心成本很大,而且你能够承担放弃通心的后果,那么,你就可以采取这样的立场。

我们不愿意和某些人沟通,有时候并不是由于和他难以通心,而是由于我们自身有某些情结和偏见,包括我们对于和他沟通有恐惧、厌恶等情绪,我们在头脑里关于他的印象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能够至少暂时克服这些情绪障碍,运用意志力和他进行沟通,就很可能使我们改变原来的看法,我们也许会发现和他沟通并没有那么难,他其实是比较容易通心的。

这种情况很多。

例如,全人心理学学员W和她的母亲的情况就是这样。

学员W对她的母亲有很深的怨恨。结果处理后,已经能够正常沟通,但仍然感到不亲近。我在辅导中,看时机已经比较成熟,需要进一步主动沟通打破僵局。她回去这样做了,和母亲关系又大大改善。她说:深入沟通后才发现,母亲并不是像我想的那样。


五、“通心”通到什么程度?


这也是一个与通心成本密切相关的问题。通心的活动是个“无底洞”。通心要通到什么深度?通到什么程度?在多长时间内保持通心的关系?这些都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心灵都在不断发展,变动不居,所以通心是一个永远无止境的过程。因此,一个人要做通心者与他人通心,有一个通到什么程度为止的问题。

是什么因素决定我们对于通心的期望值?首先是亲密的程度。

在实际生活中,和具有亲密关系的人通心的程度应该越深越好。例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由于天长地久地相处,大家在多方面都有所通心,所以比较容易形成默契。对于亲密关系来说,通心是没有止境的,是应该无限深入下去的。

长久地在一个关系中做通心者会不会培养对方的依赖心理?

不会。反而会减少。

如果一个人与某人通心的期望值过高,这个“过高”就意味着他有某种问题。他也许过分要求对方赞同、肯定自己。真正的通心,不是顺从、迁就对方,而是能够帮助对方成长。如果你与对方的通心使对方增加对自己的依赖,这种情况有时候难以避免,但长期就有问题。这意味着,你的通心的效果必须加入增加对方的独立性,使其减少对自己的依赖。


六、充分通心后的情况是什么?


如果人与人之间不断通心,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呢?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通心会不会抹杀人的个性,造成千篇一律呢?不会。充分通心后的结果、情况,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各自保留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个通心后的“不同”,与没有通心前的“不同”是不一样的。没有通心前的不同,各自有诸多误解、隔阂,通心后的不同,消除了这些误解和隔阂。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够达到“君子和而不同”的状态,则潜藏着冲突的隐患。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既有“和”的共识,又有对于“不同”的尊重。人与人不相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承认人的独特性,不强求他人,和平共处,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从通心来看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所能够达到的理想的情况,只能够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而在这一个过程中,通心的普及极为重要。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