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择偶标准

许金声



早年写过一篇文章《理想的爱情》,其中提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尽管强者在事业中也能表达生命力,获取生命的意义感,但即使是最孤傲最倔强的天才也不能缺少爱情的补充和激发。天才的生命之树虽然在任何贫瘠的土壤中也能生长,但如有美好爱情的滋润和营养,却可能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来。贝多芬整个一生都在和险恶的环境和残酷的命运作艰苦的抗争,在人生的搏斗中,他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那不屈不挠的生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坚强的艺术家的典型:天花、贫困、耳聋、黑暗、失恋、孤独,都从来没有使他低下高贵的头颅。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而不被命运所左右。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但是,他的生命为什么更多只是使人感到激励和鼓舞,而不能使人感到羡慕和向往呢?这是不是因为他生活并不完美?他的生活不完美,是因为他没得到过真正的爱情。对于他真挚的一生,我们是不能挑剔和指责的,他却不能不为他感到遗憾。”


偶然在《音乐生活》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所提到了贝多芬的婚恋生活,初读时,使我有一点惊讶:“他既没有社会地位,又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富裕的财产,在当时的社会里,要想只凭自己的才华,寻觅一位理想的、富有的人家的少女做终身伴侣,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贝多芬的要求却相当高,他在给葛顿森舒坦男爵夫人的信中写道:‘请为我寻找一位妻子,如果发现漂亮的姑娘,立刻代我向他求婚。我唯一的条件就是,只要长得美丽就行了,我不可能去爱一个长得丑的姑娘。’他就是这样自不量力,缺乏自知之明,他之所以在婚恋上失败,这也是个重要原因。”(田中光:《欧洲历代音乐大师的婚恋》,《音乐生活》,1992年,第6期)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我对贝多芬婚恋的思考。对于贝多芬来说,他最大的不幸就是没有遇到一位真正使他刻骨铭心的异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查阅《贝多芬书简》,和《欧洲历代音乐大师的婚恋》作者的文字大有出入:“……现在,您能够帮我物色一个妻子了。如果您在F找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或许渴望与我和睦相处,只要一定不是伊丽泽·比格尔,就立即与其交涉。但她必须长得美丽,因为我不能够爱任何不美的人——不然的话我应该爱自己了。……”(贝多芬《贝多芬书简》,第114页,杨效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欧洲历代音乐大师的婚恋》作者看到了贝多芬在爱情、婚姻上存在有问题,这我是同意的。但说是“自不量力,缺乏自知之明”,甚至似乎格调也有点问题,这我就不敢苟同了。


根据上述引文,贝多芬的择偶条件其实就是两个:


(一)长得美丽;

(二)渴望与他“和睦相处”。


根据《欧洲历代音乐大师的婚恋》作者的文字,贝多芬似乎已经到了饥不择食、有点失态的地步:“如果发现漂亮的姑娘,立刻代我向他求婚。”但他也并不是像该作者所说,想找一个“理想的、富有的人家的少女”。我觉得,贝多芬的要求是冷静的现实的。那么贝多芬的问题又在哪里呢?


从第一个要求“长得美丽”来看,一位天才艺术家,对于美有异乎寻常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想找一位美女做妻子,是理所当然的事。需要澄清的是,贝多芬在这里对“长得美丽”的需要,是出自他的真实内心,而不是出自虚荣。一个人所追求的爱情,与他自己的天赋与特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难以想象贝多芬能够找一位不美的女性做妻子,这相当于扼杀他的潜能,在他自己的内心制造冲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话虽然这样说,但其实有的男人找美女有相当程度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拿得出去”、“替自己添光彩”等。


但从贝多芬的原话来看,他也不是没有问题:“但她必须长得美丽,因为我不能够爱任何不美的人——不然的话我应该爱自己了。”


贝多芬个子不高,据说只有一米六多。——这在中国算不了太矮,但在欧洲,就是明显矮了。他小时候得天花脸上留下了痕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麻子”。这些显然使他感到自卑,故言:“不然的话我应该爱自己了”。说这个话的时候,贝多芬似乎还没有完全接纳自己,或者说,他还没有完全活出他的“大我”。这就涉及到他择偶的第二个要求了:“渴望与他‘和睦相处’” 。


“语言的终止,便是音乐的开始。”音乐家都是在感情上异常敏感的人。而贝多芬这样天才的音乐家,对于精神共鸣应该有异乎寻常的真我的要求。他没有要求要“心心相印”,甚至没有提出要深刻理解他,这已经是大大降低了标准。这体现了他的现实感,他似乎感觉到,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困难的。


在这里,还需要对信中提到的“伊丽泽·比格尔”做一点解释。伊丽泽·比格尔是诗人比格尔的第三任妻子。她在20岁时主动向比格尔写诗求婚。比格尔后来终于答应了她,但证明这是不幸是婚姻,两年之后他们便分居。这一婚姻有点像柴柯夫斯基与其崇拜者安东尼娜的关系。善良的柴柯夫斯基抵挡不住安东尼娜的爱情攻势, 与其结婚,之后却又后悔……。贝多芬在信中特别提到“只要一定不是伊丽泽·比格尔”,是清醒地要杜绝那些盲目的崇拜和虚荣心。


那么,按照贝多芬本来的愿望,他是应该找一个既能够和他心心相印,又美丽的姑娘了。可是,命运偏偏不愿意给他安排这样一位女性。


面对如此命运的挑战,贝多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精神生活和意志力量的极限。长期以来,他在自己的归属需要、感情需要没有满足的情况下,让自己的感情和能量升华,写出了一部又一部传世之作。一头奶牛可以做到“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一个艺术家,可以忍受匮乏的物质生活,但是却难以忍受感情的真空。即使是鼓吹“超人哲学”的尼采,也发出过这样的悲鸣:“那种突然疯狂的时刻,寂寞的人想要拥抱随便哪一个人!”


贝多芬这种爱的悲剧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少人最后都被这种悲剧压垮了,贝多芬却在承受这种悲剧的同时,激发出了自己最大的潜能,创造出了最伟大的乐章。只有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才会超越这种悲剧,让自己对爱的需求升华,进入创造的境界。在缺乏爱情滋润的情况下,在感情的沙漠里,贝多芬仍然能够培育出艺术珍品,这是贝多芬式的奇迹。


贝多芬不仅能够恃才傲物,藐视权贵,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而且对自己的外貌方面也有相当的自知之明。几乎所有的人,对于自己的外貌都应该是很敏感的,作为一位追求美,而又长得不英俊,一定会有刻骨铭心的遗憾。难得的是,贝多芬对于这一点自我消化了的。这也许正是听起来有一些低调的他提出“渴望与他‘和睦相处’”标准的深刻原因。这一标准,看起来似乎与他要求“长得美丽”有矛盾,实际上,它体现了贝多芬的 一种微妙的侥幸心理:“麻子”又怎么啦?个子不高又怎么啦?这正是上帝给自己的恩赐!它考验着那些女性们,有没有脱离表象,追求内在美的精神力量?她们能否做到,超越外在的美而体认贝多芬的内在?贝多芬在 婚恋问题上的悲剧在于,尽管他只是在对外貌的要求方面毫不退让,在对内在的要求方面有所降低之后,仍然 缺乏机缘。


如果贝多芬能够接受“通心”的观念,那么他的择偶,就一个要求足已:与自己通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能够通贝多芬的心,即使不是那么漂亮的女子,也足以使贝多芬的灵魂上升。美不是一个静止的、固定的现象,而是一个变动不居,具有相当可塑性的微妙的“相遇”。


如果能够通贝多芬的心,那些完全没有一点美的基础的女子,也不会贸然行动。


如果能够通贝多芬的心,她已经通了自己的心,能够把握好自己,因为她具有自知之明。


您觉得贝多芬的问题在哪里?如果您是女性,您愿意嫁给贝多芬吗?


贝多芬的例子也说明,在缺少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时,包括对归属与爱的需要,仍是有可能自我实现的。我把这种自我实现称为地一层次的“东方型的自我实现”。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