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声
张爱玲写缘分,有一种特殊的、难以言说的感觉: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罢,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说了一声:“啊,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个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哎,你也在这里吗?”
在这里,张爱玲写出了缘分这个概念的神秘感以及无可奈何感,表现了人们常说的“有缘无份”的悲剧。
不过,似乎正是这“神秘”和“无可奈何”,才赋予了那“有缘无份”一种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距离的美感。
上面那段如果改写为下面这种情况,有没有美感呢?
他:“啊,你也在这里吗?”
她:“对呀……”
他:“何不一起走一走?”
她:“好呀,好呀,我也正想!”
于是,他们就一起走了……
那么,美感会不会受影响呢?
我们现在是不是在向这个样子接近呢?
美感似乎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在缘分上有没有差异呢?
美感似乎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您是彻底真诚的,灌注了您的人格力量的,就会有美感。
您认为呢?
以前看《尼克松自传》。他谈到自己的故事:当他还名不经传的普通职员时,一次在一个小镇看演出,被一个女演员打动。演出结束,他走到后台就去求婚。这个女演员后来果真成了他的妻子,他们一直白头偕老。
尼克松为什么能够成功?他当时是卤莽、是歪打正着,还是自信、有把握?
与距离之美不同,一见钟情其实是一种通心的美。
“通心”之美区别于那种有距离感的幻美,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美。
关于缘分,您有过什么样的美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