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功学能够借鉴什么?

——我的心理学之路(十七)


心理学界有很多人看不起成功学,一提起成功学就嗤之以鼻,想到“打鸡血”、“搞传销”、“急功近利”等等。这些话,多多少少也切中要害。我在2002年发表了专著《人格三要素改变命运》。书中对成功学在大陆的流行有诸多分析,尤其对陈安之成功学发表了详细的看法。时间又过了十七年,成功学在大陆的市场尽管依然在持续,陈安之课程的气势虽然已经减弱,但仍然在继续。在百度中输入“陈安之”三个字,可以看到大多数都是负面的信息。但是,当我在思考通心理论,对通心理论的产生追根溯源,同时也把通心理论与其他学科做横向联系的时候,我却发现,我关于“通心”思想的产生,与成功学也有一定的关系。从“成功”一词的积极意义来看,甚至通心理论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为是一种“成功学”!


倒洗澡水的时候,不要把婴儿一起倒掉……


即使是腐朽也可以化为神奇,何况成功学远不至于那么糟糕。



一、成功学的冲击



从1993年到1997年,我得了一场大病,元气大伤。这五年,看病、吃药、求医,没有做什么事情,超过出得很少,与心理学界也脱离了联系。但我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于人生意义、生命奥秘的探索。


到1998年,时来运转,我的疾病终于好转,身体逐渐恢复正常。就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到成功学。多年来,在事业发展上的压抑、在感情生活上的孤独,汇聚成为一种力量,使我充满了对成功学的兴趣。我尽可能地搜索成功学的书籍阅读。从2000年到2001年,我共参加了三次陈安之的课程。尽管我并没有不少参加课程者的疯狂,我当时是以一种批判吸收的创造性态度去听课的,但他的课程仍然对我产生了这样一些强烈的冲击:


1、陈安之的演讲有鲜明的特色。他在演讲时是完全是以听众为中心,而且是以听众当时的情绪为中心。他善于充分利用群体心理学的互动的规律,完全从听众的状态出发,调动听众的情绪,调整会场的气氛。他往往是把听众的情绪、会场的气氛调整到最佳时再讲出一些精彩的论点,这样,至少在当时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2、他具有精湛的讲课艺术,特别善于发问,通过发问形成悬念,促使听众的积极思考,然后再引出讲授的内容。这样,能够使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他讲课不是强调抽象的理论,而是擅长举例、讲故事。他的每次演讲都会列举不少生动的例子。他常常是以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开头,然后再讲出一些观念。


4、他善于现场激励,能够当场在短时间内把听众的企图心鼓动得很强、很强。


陈安之的演讲在内容上也有不少精彩之处,有许多论点讲得鲜明生动,让人难忘。例如:


陈安之课程的这样一些特点为什么会对我造成冲击呢?


从1982年起,我一直是在搞理论研究。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后来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这么多年来,走的是学者的道路。尽管自己强调应用,但擅长的仍然是看书、写作、成功学以及陈安之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研究这么多年的理论有什么用?这些理论和学问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到他人?


生活在中国这样的国度,接触到的文化和思想有限,从小我就喜欢马克思的这些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说明这个世界,问题却在于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接触成功学之后,我对“改变”和“彻底”二字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所谓“改变”,现在就仅仅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角度看,不是取决于你所讲的有多么正确,多么有道理,而是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打动当事人、对象,对他们造成实际的影响,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有实实在在的有益的变化,乃至踏踏实实的成长。


所谓“彻底”,不仅仅是指在理论上能够说服人,——因为理论并不是影响人的唯一因素,人的行为的变化要取决于多种因素,所谓“彻底”是指你不仅是用理论,而且是具体的方法对当事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是否能够使他在行为上发生实际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是可以观察到的,或者他自己承认的。更深入的影响,会使当事人由于自己的变化,能量的增加,他们又会促进他们的亲密关系乃至其他关系的变化。


这些新的理解,对于我后来发展和完善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通心的黄金三要件”,以及“通心的重要性”、“通心的成本”、“通心者与被通心者”、“通心公式”、“成长公式”等理论要点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通心黄金三要件的“有效影响”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恰恰是我提出了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回想起来,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承受的压力和动力。尽管我早在1988年就曾经力争了院长和副院长的支持,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为依托,发起成立了“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大概是国内第一家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跨学科的研究会,是北京市社科联的二级学会。),但由于1993年起,得了一场大病,有5年时间与心理学会不再联系。后来开始面向社会,举办心理学工作坊之后,没有任何心理学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优势就是工作坊以及做个案的质量。在当时,我搞应用心理学,是把自身的成长、提高水平放在第一位,没有做任何去学会乃至心理学界发展和扩展资源的活动。所以说,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逼出来的。


   陈安之有一种对于行动力的强调。他常常犀利地追问学员:你是仅仅“想要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


   在研究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各种各样的流派和方法时我发现,它们囿于自己的流派和方法,在有效影响是不彻底的。例如,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是三大要素,在实际的操作上,常常就导致咨询师过分地跟着当事人走的弊病,这样不是效果差,甚至是没有效果。——至于罗杰斯以及其他心理学大师为什么没有发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我最近看霍华德的《罗杰斯传》,想到这个问题,简单说,就是由于观念、思路的局限,另外,他们的压力和动力也没有足够大。


全人心理学提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通心的黄金三要件。而三要件里,有“有效影响”这一要件,即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这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咨询师一定要让自己的咨询活动有效果的意识。 一位当事人,当他找到心理咨询师之时,他已经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内心的挣扎。作为心理咨询师,应该义不容辞地在清晰自己,而且通过换位体验之后,就应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影响当事人。成功学对我的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把通透的“有效影响”整合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我也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不断消化、整合其他已有的一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改进,最后形成了全人心理学“通心辅导”的常规技术。这一常规技术,在实践中被证明具有强大的威力。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