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鹫山到鹫峰

印度有一座山,名叫“灵鹫山”。据说它是佛陀当年讲经的地方之一。著名的佛教典故“拈花微笑”,就发生在这个地方。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藏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七佛•释迦摩尼佛》)


    这段文字是说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灵鹫山给众多弟子说法,他以手拈花示意。众多弟子看着他手里的花,都默然不语,不知所以然。众多弟子里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摩诃迦叶在这里的“微笑”很有意思,表示了他的“会意”。也就是与佛祖的通心。

   佛祖为什么要拈花?他的动机是什么?他想达到什么目的?

   我理解佛祖“拈花示众”,是在暗示“通心是道”。他是要给大家一个启示:修炼、悟道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抛开传统的语言、文字,直接和他自己通心,以心印心。因为他已经成佛,他已经得道,和他通心,就可以直接开悟。

   这也正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思。佛教里把不随众的人称为“别众”。而不按照传统惯例传授法门称为“别传”。

   所谓“心心相印”,就是交流的极致,一种非常好的通心状态。

   在北京阳台上风景区,有一座山峰叫“鹫峰”。在山上有一个度假村,不太大,也不豪华。我在这里已经主办了20个去全人心理学工作坊。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每次在这里举办工作坊,效果都不错。全人心理学推崇“通心”法门,把“通心”作为贯彻心理咨询的一条红线,并且发展出提高通心力的方法。

   几乎每次来阳台山,我都要登山。而鹫峰,一走出门就可以看见。我每次来都要推敲一番:这座山峰到底哪一点像鹫呢?但来过数次,无论我怎么看,也找不到像鹫的甘结合部。它为什么叫“鹫峰”呢?我一直干到纳闷。我问过几位这里的农民,他们都回答不了我曾问题。

   去年秋天的一个早上,七点多就已经来了不少登山者。离鹫峰不远处有两个亭子,我路过几个登山者的时候,刚刚听见一个登山者在指着其中一个亭子说:“要从那个亭子上看,就像一只鹫刚刚落地,翅膀还没有完全收回,低着头在吃东西。”

   我顿时兴奋起来,评估了一下两个亭子的位置和聚合力,指着更远的一个亭子问:“应该是那一个亭子吧?”后来知道,这两个亭子分别是盘景轩和与之要相对应的云岫亭。

“呵,对了,应该是远的那一个。这两个亭子我都去过。”

   那个远的亭子,是云岫亭,我早已经去过。为什么当时没有注意到呢?原因是当时和好几个人一起登山,聊天了,注意与人交流了,没有注意与大自然交流。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想到佛陀,就感到亲切、有力量。我办工作坊、做心理治疗,都是帮助人成长,在一定意义上,不就是在继续佛陀的事业吗?我的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从佛教中汲取了不少养料。

于是,那天下午,我和学员P和Z一起去了。由于四点才出发,又爬了一段没有路的山,一路欣赏、照相,到达云岫亭时,已经天色昏暗。鹫峰就在对面。看了一阵后,我认为已经看出了形状:一只巨大的鹫,背对着我们。它刚刚落地,翅膀还没有完全收拢,很有气势的样子!

空气清新,温度宜人。爬山时的一点微风也住了。这是使人流连的时分。尽管知道下山要走夜路了,我们都不着急。

我的视线移向天空。抬头仰望,已经是繁星闪烁。大自然的夜空,是何等神秘而壮观呀!满天的星星在我的头上,望着它们,我强烈地感觉到生命的短暂和渺小。路途太遥远、遥远了,星星们都难以企及和沟通。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在这一永恒的矛盾中回荡,几许美感,几丝忧伤。忽然,天上掠过一架飞机,它在天幕中缓缓地移动,划出一道明亮的直线。刹那间,一个联想使我兴奋:如果有一只巨大的鹫,它远远地向地球接近,当它远在天上时,就像那飞机。当它落到地上,正是我看到的鹫峰这个样子。——这联想紧接着又唤起我更深邃的一种感觉:佛陀的出现,犹如外星来客,横空出世,空前绝后。但其气势应该有如庄子所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又在阳台山办工作坊,据说还有一处观看鹫峰的地方。于是,抽了一个时间,我沿着山路往鹫峰的西南方向走,果然来到了一座亭子跟前。我迫不及待地转身一看,一个景象使我震撼:一只巨大的鹰鹫,正势不可挡地向下俯冲,规模之大,出人意料,令人惊叹,让人心旷神怡。此鹫,正是一只“神鹫”。“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怒而冲,其势如铺天盖地……

再看这亭子的介绍,它叫“沐容亭”。文字说,这里是观看“鹫峰”的最佳位置。我不由得感叹:有眼力!

山下何人初见鹫?

神鹫何时初见人?(注1)

不是石头未成形,

心中没有何处求?

今年(指2009年)五一,又来阳台山。细品“沐容亭”的文字介绍。发现了问题。文字说,山腰的盘景轩,犹如鹰的羽冠。我看见的鹰鹫是由两座山和中间的一道山脊构成的。而盘景轩却在这只鹰的右上方。

再仔细地按照文字介绍去看,把盘景轩作为鹰的羽冠,也能够看见一只鹰。但这只鹰和我看见的那只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且不谈小多了,关键的差距还在气势。与我看见的那只比,只能够算一只麻雀!

是谁,不识鹫峰真面目?是我,还是那命名者?

   其实,哪有一个标准的、固定的鹫峰的真面目?!你的心中有什么,你就能够看见什么。你的心中是什么,你看见的就是什么。与大自然通心,也是深入了解自己。鹫峰的命名者与我还有一点差异,他的视野只是集中在鹫峰的那一座山,而我的视野包括了与鹫峰相对的那座山,即有云岫亭的那座山。

    “鹫”,鹰之一种。深谋远虑,隐忍孤寂,高瞻远瞩,准确果断,坚定不移……看清目标:稳、准、狠……

   鹰鹫最有启发的还在于:为了生命的质量,它能够忍受痛苦,获得重生。关于鹰,还流传这样的说法:“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但是在四十岁的时候它却要面临一场劫难。这个时候,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变得又浓又厚,使得翅膀越来越沉重。这个时候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历一次痛苦而漫长的蜕变。在这个充满煎熬的蜕变过程中,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然后,它要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留下斑斑血迹。在新的趾甲长出来后,它还要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可以重新开始振翅飞翔,度过后面三十年的岁月!”关于这个说法,不管有没有鸟类学科学研究的依据,也许带有人类美好愿望的投射,但鹰的极具象征意义是不能够否认的。

    我为自己能够感受到鹫的魅力而高兴。

闭上眼睛试一试,你能够想象出一只鹰吗?它是什么样子呢?


注: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时初照人?”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