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成立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

1988年4月,经过大量的沟通和工作,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发起成立了“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该研究会的会长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方玄初(笔名:敢峰。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干事,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干部,《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曾出版有《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青春的叮咛》、《教育与人才新说》等著作。在数学方面,亦有造诣。1986年利用系统方法,伴之以信息论和控制论,终于以人工证明了四色猜想难题。)副会长中还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马玉田(后调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会学所所长宋书伟。该研究会属于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二级学会。

该研究会当时共有180多人参加。我国现在非常知名的心理学家朱建军、李玫瑾也在其中,并且担任了理事。该研究会当时聘请了心理学界的元老钟友彬、许又新、李心天、陈仲庚、林方、车文博等担任顾问。另外,当时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主题,为了拓展健康人格理论研究的视野,研究会打破了心理学的局限,向全部社会科学界开放,社会学界的袁方,哲学界的张岱年、汤一介,伦理学界的罗国杰,法律学界的吴撷英等著名的学者都被聘为了顾问。该研究会很可能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以心理学为主,跨学科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会。

我当时为什么会发起成立这个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做了一些什么呢?

先看看当时的背景:

中国社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的思想普遍空虚、混乱、保守、禁锢。

我早在四川财经学院读书时,我就对马斯洛心理学、人本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2年,我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之后,在研究金融的同时,主要精力仍然在心理学方面。从1984年年底,一个信念越来越明确:“人生苦短,要做就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一般愿意做的事情都不要去做!”为了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毅然放弃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马上要分房子的待遇,调入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当时叫“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开始全力以赴地专职研究心理学,其研究方向是社会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人本心理学以及健康人格理论,从此开始大量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包括在《心理学报》上的《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关键概念》,《光明日报》上的《谈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学与社会调查》上的《什么是健康人格?》等。

▲广州《现代人报》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被介绍到中国,包括包括弗洛伊德心理学、弗洛姆心理学、马斯洛心理学等,中国经济开始搞活,中国人的人格开始发生迅速的变化,我不仅仅是观察了这些变化,而是亲身体验和经历了这些变化。我对这些变化做了一些社会调查,写了《中国人人格发展的大趋势》等一系列文章。我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中国人的人格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变化的趋势是普遍人格从归属型转向自尊型。——这些观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国新闻社》一位记者对我进行了采访,经过他的报道,这些思想得到了迅速地传播,这报道仅仅就我自己所见,就被各种各样的报刊转载达几十次。

这些文章引起的关注,显示了国人的潜能的萌动,显示了大家对认识自己的、发挥自己的欲望。当时,有不少感兴趣的读者主动和我联系。


▲1988年6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对许金声的专访《关于健康人格——访许金声》

马斯洛心理学、人本心理学传到中国时的背景,是极左思潮仍然在盛行,批判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背景仍然没有消退,但改革之大趋势已经兴起。于是,它们在刚刚传入的时候,一方面引起了和能打反响,一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阻碍,招来了多种误解、曲解以及批判。批判的观点以谴责马斯洛心理学宣传人性论、人道主义居多。有的说法现在看来相当荒诞。例如,1985年12月,全国性报纸《工人日报》用整整一版的篇幅发表了一篇长文,对马斯洛心理学进行了分析批判。该文认为:马斯洛心理学是资产阶级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研究了许多需要,但却没有研究无产阶级要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等等。这些情况,给当时心理学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针对这些说法,我在1986年12月22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长篇文章《谈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进行了反驳。由于《光明日报》的发行量较大,这篇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我与其中一些读者进行了交流,尤其是北京的一些读者,他们成了以后健康人格研究会的主要成员。

▲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成立大会

这些情况,使我感到马斯洛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对中国社会很有用处,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应该与国际接轨,中国理论界应该有自己的健康人格理论。(当时我已经提出自己独创的“人格三要素理论”。)加上当时已经有不少对此感兴趣的各界同仁与我联系,于是萌生了成立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的想法。我多次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领导反映、汇报、沟通,把我发表的文章以及引起的反响(包括报刊的转载、读者来信等)送给他们看,我的想法得到了单位领导的理解与支持,于是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在1988年4月宣告成立。在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院长方玄初与副院长马玉田,没有他们的支持,该研究会是不可能成立的。尤其是副院长马玉田,他那个时候就提出,要把马斯洛和马克思结合起来研究,研究“二马”。研究马克思主义与马斯洛心理学的关系一直是我研究的主题之一。研究会成立后挂靠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属于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的二级学会。   

1988年主持全国首届健康人格与心理咨询班,并且授课。与学员合影。左起第7人许又新教授,第8人许金声

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成立以后,举办了大量的讲座、沙龙、培训班、研讨会,成为当时北京市的社会科学研究会中最活跃的研究会之一。小型的研讨会仅仅在1988年就举办了16次。该研究会所举办的大型活动有以下:

一、1988年7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健康人格与心理咨询研修班”,这是全国较早举办的心理咨询培训班之一。钟友彬、许又新、李心天、陈仲庚、林方等最早一批心理学前辈皆来授课。——我也是讲课者之一。

二、1988年12月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与中国文化书院合作,在北京香山举办了全国性的“东西方文化与人格暨健康人格理论研讨会”。

三、1989年1月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搞了连续一个月的“健康人格热线”节目。

四、1991年在北京举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培训班”。当时的授课老师有钟友彬、许又新、时堪等。

五、1992年在中国当时的贫困县——河南省卢氏县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研讨会”。(注:我撰写的论文《中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获得1992年全国人口学研究三等奖。)

六、出版了《健康人格丛书》(许金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该丛书包括(美国)乔兰德:《健全的人格》许金声等译,马斯洛:《科学与科学家的心理》邵威等译,共5本。

199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联合会对所属学会进行整顿,要求重新注册、登记。那时候我正患重病长期住院之中,未予安排办理,于是该自动解散。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