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行淫时被捉的女人”?

一、从通心理论看《行淫时被捉的女人》


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山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话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圣经·约翰福音)


这个故事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其中一个角度就是“通心”,它充分展示了耶稣通心力。他作为“通心者”的角色,既教育和谴责了那几个企图找把柄、找茬来为难、挑刺甚至有可能想陷害耶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也教育和安抚了那个“行淫的女人”。


先说那几个来找把柄、找茬的文士和法利赛人。


耶稣识破了他们找茬、想陷害的心理。不管耶稣说“行淫的女人”应该处死,还是不该处死,他们都能够找到陷害他的理由。——因为如果耶稣说该处死,则与耶稣提倡的“爱人如己”矛盾,如果说不该,则与律法冲突。——耶稣同时也抓住了他们有罪的心虚的状态。


意味深长的是耶稣的处理方式,他先是弯着身子用指头在地上画字,既不看恶意的告状者,也不看可怜的被告。他这样胸有成竹,肯定会使那几个“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的沉不住气,同时也会使他们心虚,所以他们“不停地问”。耶稣这个时候才直起身来问他们:“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果然,耶稣的这种胸有成竹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他的问话具有锐利的无法抵挡的穿透力,那些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就一个一个地溜走了。这样,耶稣轻而易举地击退了那些人的阴谋,同时又救了那个“行淫的女人”,还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通心”的课。


耶稣和那“行淫的女人”的“通心”,体现在理解她的可怜、害怕、求生的渴望,也许还有她的悔过。


耶稣的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对人应该有宽容的心。


二、这个故事其实在最早的约翰福音书中没有的


我一读到圣经中的这个故事,就非常喜欢。但是,我最近在阅读美国著名神学家巴特·埃尔曼的名著《错引耶稣》时,却了解到这在最早的《圣经·约翰福音》中是没有的,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


《错引耶稣》一书的副标题是“《圣经》传抄、更改的内幕”,它雄辩地论述了《圣经》在传抄的过程中,被更改的事实。


“这故事并没有出现在最古老并且保存得最好的《约翰福音》的抄本上;这段落的书写风格也迥异于其他《约翰福音》的段落,包括紧接在它之前和之后的故事;它同时还使用了许多福音书中不曾出现的单词、词组。那么结论当然是:这不是福音书中原来的叙述。”(巴特·埃尔曼,《错引耶稣》,第53页,黄恩邻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年。)


如何看待这个情况?


这个情况给我一个重大的启示,在理解经典时,不仅要区别在经典中,被后人加入的神话先知的部分,也要区分出后人对经典的创造性的诠释。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创造性诠释的范例。在这个故事中,耶稣不是用神迹来回应那几个挑战的人,而是用大智慧和通心力。我同意巴特·埃尔曼的猜想,这个故事可能先是人们在口头上传说的关于的耶稣的故事,抄写者感觉它非常好,就把它加进去了。


我感觉,如果《圣经》有更多的这样的故事,而不是耶稣用五个饼、两条鱼使五千男人吃饱之类,耶稣是更能够打动我的。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