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走“非常道”

——从通心理论角度解读《道德经》(之一)


老子的《道德经》,文约义丰,博大精深,历来有很多解读。这里,我从全人心理学通心理论的角度,再做一些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是《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高深莫测,引来无数猜想。我赞成这样的理解:“道可道”前面这个“道”,相当于“上帝”“规律”“本源”等概念,指那个宇宙中不生不灭的终极的支配着整个宇宙运行的“东西”(加个引号是因为找不到词),老子说是强说之。

“可道”这个“道”,以前的理解,多是指“言说”。其实,还有一种解释,并不与这种理解矛盾,也许更有深意。(这种解释非我的原创,但我有大变动。)“道可道”前面这个“道”,是名词,“可道”这个“道”,是动词,意思是“按照道来行动”,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小我来行动。这样,“非常道”也就好理解了。体会到“道”,得道,按照道来行动,是可以做到的,但却是一条非常难的道路,与一般人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路虽然难走,但却是必须走的,唯一获得解脱和自在的路。这种说法,有点类似《圣经》中关于“窄门”的说法。“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章13-14节)。这里的“窄门”指的是真正地信上帝,并且得到永生的道路。同样,人们一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小我在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由于贪嗔痴(基督教说是“有罪”),走邪门歪道的人,或走各种小我之路者,多矣。

“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又怎么理解呢?其中一种:这个“名”,指的是体道之人,即“真人”这个“名份”。它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老子的《道德经》是表述的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同时有获得自在的圣人之道。“名可名,非常名。”前一个“名”是指按照“道”行动而得到的名。“可名”的“名”,是动词,即“求得这个名”的意思;后面的“常名”,指常人所追求的名,也就是功利之名。这种理解,似乎有一点牵强。


“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理解似乎更好:“名”是指用语言来命名、形容、表述。“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指“道”不是一般的东西,不是可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用语言能够说清楚的,只是一般的东西。这种理解的好处,是有更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理解下面一句: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说,“有生于无”。“无”是指“天地之始”,那个最根本、最一般的宇宙法则,或者说化生宇宙万物的原动力,它也是最难以语言表述清楚的。而“有”,是指宇宙中已经存在的一切实体,它们在演变着,继续化生万物,从化生万物这个角度看,又叫“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觉得,这两句话,用来理解人际交往非常贴切。如果在交往中您确定自己是通心者,您就已经确定了自己要按照“道”来行动。只有当您处于无私无欲的放空的状态之时,您才能够体验到对方的奥妙,即“观其妙”。

但是,做通心者,尤其是在帮助性的关系中,尽管您需要无私无欲,放空,并不等于您完全无所作为。“有欲”是指您有一个善心,要给予对方一个帮助。而要做到这样,就必须换位体验,体验到对方的情绪和状态,并且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采取一个行动,这就需要“观其徼”了。所谓“徼”,是边际、边界、界限的意思。“观其徼”就是要发现对方的局限、成长点。

如果您是在做终极的冥想,在体验“道”,这两句话也可以做同样理解。“观其妙”就是体验到大道的微妙,与“道”同在,基督教说是“与上帝同在”。“观其徼”就是体验自己的当下力所能及的事情,洞察自己能量能够达到的范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的是“无欲”和“有欲”,“妙”和“徼”,它们在您的身上是统一的。这里有玄妙的关系。把握了这个关系,您也就入了门。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