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本与副本
要说清楚信仰的问题,必须引入一对概念:正本与副本。
我们自身是主体。当我们要与人交往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已经承认有一个交往对象的存在,而且他是一个不同于我们自己的客体。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客体?我们是在与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进行交往?如果不回答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事先的看法、印象,我们就不能够与之进行交往。因此,在交往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个关于对方的认知、看法或者印象。
如果我们把对方本身,或者对方的人格本身称为“正本”的话,我们关于对方或者对方人格的看法、认知和印象就是“副本”。
我们与对方的交往,只能够依照自己所形成的关于对方人格的副本(俗话即按照我们对人的印象办事情)来进行。即使我们自认为关于对方的看法、印象多么正确,或者实际上有多么接近真实情况,这种看法、印象也只是一个副本而已,并不是对方自身。
我们对对方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我们与某人打交道,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不需要变化的、绝对正确的副本。如果我们继续打交道,就必须不断地修正副本。原因在于:
1、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小世界。我们不可能一次获得对于对方的比较准确的认识,也永远不能够获得绝对正确的认识。我们必须不断地修改自己关于对方的副本,使之尽量接近正本。
2、另外,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对方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我们关于对方的副本也应该随之变化。
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树立一种“主体间性”的意识,要承认对象是一个独立的客体或者个体,要提醒尽量自己尽量去通心,用道家的话是“道法自然”。我们不能够一味地想当然,否则必须遭受挫折。凡是在生活的交往中遭受挫折,我们首先需要自己关于对方的副本是否正确。
二、什么是换位体验?
如何才能够形成相对好的副本?从通心理论看,就是通过换位体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对方的情绪和状态。
换位体验是我们获得关于交往对象信息一种非常重要的甚至非常关键的途径。
我们通过尽量的设身处地,甚至感觉自己变成对方,来取得关于对方的情绪、状态的认识、感受,进而形成关于对方的副本。我们越是能够深入地进行换位体验,就越是能够摆脱我们自身的局限,让我们关于对方的副本接近对方自身。
当我们的换位体验把握住了对方当下的重要感受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做到有效影响对方,或者做出能够双赢的行为。
三、在宗教信仰问题上,通心与迷信的对立
所谓宗教信仰,亦是一种人类的交往活动或者交往关系,即我们与宗教创始人的一种交往活动或者交往关系。
从正、副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清楚真正的信仰与个人崇拜的区别。
个人崇拜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1、对于教主
教主常常利用教徒的软弱,制造个人崇拜。个人崇拜的实质,对于教主,是教主故意让信徒形成关于他的夸大的副本。例如,制造神迹或者夸大神迹。这种情况常常被称为“邪教”。但这个名词不能够轻易使用。
2、对于信众
个人崇拜的实质,对于信众,是人的脆弱、想依赖。人在脆弱、想依赖的情况下,就会迷信。迷信就是信徒在依赖心理的支配下,把教主的力量任意地夸大,盲目地制造或者夸大神迹。我现在认为,甚至在当今的一些主流宗教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四、为什么信仰需要通心?
1、对于教主。如果教主足够强大,他就不需要这种信众对他的力量的夸大,不需要信众的盲目崇拜。“道”“上帝”是不可穷尽的。如果教主想从“道”、“上帝”中不断获得能量,他就需要对“道”“上帝”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断地深化自己对“道”“上帝”的认识。这个过程,从通心理论看,我们称为“广义的通心”。如果教主陶醉在信众对他的力量的夸大之中,陶醉在信众的盲目崇拜之中,他就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堵塞了自己从“道”“上帝”中汲取力量的管道。
我以为,一些主流宗教的创始人,例如佛陀、耶稣当年应该都是反对盲目崇拜的。
2、对于信众。如果信众足够独立,他就不需要依赖教主,对教主进行美化。而是以独立的人格,与他通心。在佛教里叫“以心印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接近教主。
五、与“道”、“上帝”通心
一个人要维持最好的状态,就必须不断与“道”“上帝”通心。其含义,就是让自己关于“道”“上帝”的副本,尽量接近“道”“上帝”本身。
我这里说“接近”,似乎有一点不知天高地厚。因为,“道”“上帝”本身是无穷无尽的!但我只是说,有一些状态比另外一些状态更加接近“道”“上帝”,这也就是成长。或者说,如何判断一些状态比另外一些状态更加接近“道”“上帝”?这就是我们的成长。所谓成长,就是活得更自在。
我们可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副本呢?是否能够把“道”“上帝”想象为具有无限的力量呢?也许可以说,在所谓“天人合一”、“高峰体验”等状态下,就有人类所能有的关于“道”“上帝”相对好的副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