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声
——读净慧《生活禅与人间佛教》笔记
(前言:净慧老和尚已经圆寂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主要就是他所论述和倡导的“生活禅”。“生活禅”被诸多评论认为是继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之后,中国佛教的又一新发展。自2004年我认识净慧老和尚以来,我去柏林禅寺、四祖寺和玉泉寺多次。三次作为嘉宾在柏林寺、四祖寺举办的夏令营做讲座。我一直对生活禅有特殊的兴趣。作为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我一直在探索心理学与佛学的连接和关系。在学习生活禅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我提出的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与生活禅有密切的关系。
生活禅需要运用和发展,否则,我们就丢失和放弃了这一宝贵财富。在这方面,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否有所作为,是我目前探索的一个重点。
《生活禅与人间佛教》是净慧老和尚及其重要的一本著作。以下是我读该书的一些初步心得,管中窥豹,称不上不是一篇文章。但这个主题的重要性,使我即使是不成熟的东西,也先发表了再说。如果能够引起些许有兴趣者的关注和回馈,那就太好了。——许金声)
净慧老和尚 :
观自在,身自在,心自在,法自在,内外自在。怎么样才自在得了呢?大家一定记得平常讲的六字口头禅:“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的口头禅,几乎每个人都能讲。但是100个人讲,可能就有110个人落实不了。为什么说100个人讲会有110个人落实不了呢?因为有的人讲得太多,他一个人就要顶两个。这六个字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看破”,要有大智慧;“放下”,要有大智慧;要得到大“自在”,更要有大智慧。(净慧法师 著,王佳编《生活禅与人间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年4月,第197页。)
【心得:“100个人讲,可能就有110个人落实不了。……因为有的人讲得太多,他一个人就要顶两个。”这段话如电闪雷鸣,警钟震耳,当头数棒!——一般人如果不是讲的比做的多,至少也是想的比做的多。“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我接触较早,一旦接触 ,便在心中回荡不已,并且尽量去实践和探索。后来,我发展了通心的方法和技术,对其理解才达到一个深度。全人心理学的精华精炼为两大意识,“成长意识”(对应于“”菩提心)和“通心意识”(对应于“慈悲心”)。对于全人心理学来说,所谓“看破”就是“打通”的过程。“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烦恼,就是有“不通”,我们已经发展出能够高效、治本、精准的诸多打通方法。为了进一步普及,借用自然科学“公式”的概念,在六个字的基础上,前面加了一个“觉察、面对不自在”之后,我提出了“成长公式”,也就是成长的一般模式(下图):
这个公式,也是揭示了一个一般人成长的规律。它解决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问题,也不排除顿悟。我们自认为(也通过实践初步证明),可以通过“通心辅导”,帮助人们一点一点地觉察面对、看破、放下,越来越自在,最后走向大自在……。】
《生活禅与人间佛教》P161:
如《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都一再强调修行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尽职尽责,“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要发菩提心,读诵大乘,广行诸善,积功累德,以便积累往生的资粮。但是一些宣传净土法门的人,因片面强调死后往生,片面强调出世和他力接引,片面强调一句弥陀,让净土法门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排斥现实、排斥经教、远离社会、厌弃人生、轻视自力的歧路。于是,重来世、轻现世,重死人、轻活人,重鬼神、轻人生,重自了、轻利他,重他力、轻自力,重逃世、轻救世,重隐逸、轻参与,重经忏、轻觉悟,便成了明清以来中国佛教的主要弊病。
【心得:在这里,净慧老和尚尖锐指出了明清以来中国佛教的主要弊病:“重来世、轻现世,重死人、轻活人,重鬼神、轻人生,重自了、轻利他,重他力、轻自力,重逃世、轻救世,重隐逸、轻参与,重经忏、轻觉悟,便成了明清以来中国佛教的主要弊病。”可谓语言犀利、干脆。而“生活禅”正是一种具有冲击力的拨乱反正。】
p193:
禅在哪里?禅在生活中。五蕴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五蕴。离了生活找不到生命,离了生活找不到禅的源头活水,离了生活也根本找不到佛法的土壤。所以我觉得不但《心经》的内容是讲生活禅,所有佛经的内容都是在讲生活禅。佛法的整个修行体系都是围绕生活、围绕禅而展开的,抓住了生活禅,就抓住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所谓佛法者,生活禅也;所谓生活禅者,佛法之根本也。
【心得:生活禅恢复了佛法的本来面目以及回归佛陀的本怀,就是活出最佳状态,活出大自在。再好的思想、行为传统都可能错误诠释、歪曲,甚至沦为“防御机制”。生活禅则再一次地尽量把大家拉回来。自从有了佛法,有多少人 成佛,至少菩萨呢?恐怕不是很乐观。原因何在?肯定是在实际生活中出了问题。生活禅再一次帮助许多人走上正路。其实,其它的宗教目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种反思的思潮,让宗教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落实到人们生存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基督教领域,美国的《错引耶稣》一书,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潮。】
p195:
什么是生活?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权威的辞书上说:生活就是人的各种活动,或者说生活就是生存,就是活着。这里所说的生活相当于佛学所说善业、恶业的业。
【许金声:既然提出“生活禅 ”,老和尚一直在思考 “生活”这一范畴的来源和精确化。】
P197
做到守一不移以后,进一步就要求一念不生。要在修行上真正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即使是专修,大概至少也要三年的时间。
【心得:以佛学为本,心理学为用,结合运用心理学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在一定条件下,这个时间是不是还可以缩短?在之前,需要先处理心理情结并且追溯到早年。】
p198
那我们怎么修呢?首先,我们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自己当下就要融入到菩萨的行列。融入到菩萨的行列是什么意思呢?观自在菩萨就是我自己。每个人自己就是观自在菩萨。能观照就能自在,能自在就是菩萨。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融入到菩萨的境界、菩萨的需求,修行就容易进步。
【心得:敢于这样来观,就是直接“通心”。“我们不要把自己看轻了,自己当下就要融入到菩萨的行列”,这体现了老和尚修炼时的能量状态!一般人常常有心理学上的”约拿情结”阻碍。所谓“约拿情结”,是马斯洛首先提出的概念,来源于《圣经·约拿书》故事。它是指人们既害怕自己丑恶,又害怕崇高、逃避崇高的心理。真正的观照就是通心。】
p199:
(所谓“安住当下”)很客观地反省自己,看我们的身和心是不是同在一个地方?这是修行很关键的一点,也可以说是做一切事情很关键的一点。这个可以叫做身心一致,也可以叫做身心合一,也可以叫做身心统一。
【心得:做到通心,就是活在当下。做到通心,简单说就是能够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1、清晰自己。2、换位体验。3、有效影响。】
这个法门,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信佛的、不信佛的都可以用。这个法门,不是因为你具备什么信仰就可以用,不具备什么信仰就不可以用。这是一个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它抛开了一切的外在形式。
他一定要了解这句话是从哪里来,这句话是谁说的,还有谁在传授这个法门。他当时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那当下一念,他就心开意解了。你说他当时他的信仰是什么呢?他又没有皈依三宝,他又没有受持五戒。
【心得: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就是一种普适的 心地法门。】
P226
中国佛教整个的历史,我把它概括为三个阶段:从佛法传入到道安法师是一个阶段,这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的“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从道安到慧能是第二个阶段,是“大众化”的阶段。从慧能一直到太虚大师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历程有1300年左右,有过辉煌的时期,有过保守的时期,也有过暗淡的时期,正因为中国佛教走到一个暗淡时期了,太虚大师才提出佛教要“现代化”。
【心得:也就是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是三个过程:1、中国化。2、大众化。3、现代化。4、现代化的操作化。从这个意义上,生活禅是太虚人间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P227
刚好是百丈禅师他老人家,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八个字;六祖慧能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譬如求兔角”这二十个字。一共二十八个字,救了中国佛教的命!面临社会大变革,起死回生,可以这么说,这二十八个字啊,救了中国佛教,是不是这个事实?
【心得:佛教的生存与发展不与时俱进,就会衰落,甚至被淘汰。】
232页:
生活禅就是针对人间现实生活的净化而施设的一个法门。相对而言,现实生活的长期性,净化现实生活的任务也同样具有长期性。换言之,只要有人类,有人类就有生活,有生活就有生活禅。只有当我们所有的人都觉悟了,再不需要讲什么禅了,因为我们这个污染的生命、染污的生活、迷失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都进入到觉悟的生活状态,生活禅可以不要讲了,我们已经在过禅生活了,所有的人都进入到禅的生活状态了,到了这时候生活禅的使命完成了,生活禅的话题可以不讲了。因此,生活禅任重道远,永远讲不完。
【心得:“生活禅任重道远,永远讲不完。”,也就是说,生活禅也要不断发展。】
233页:
生活就是穿衣、吃饭,就是行、住、坐、卧。要是把它学术化一点、条理化一点,生就是生命,生就是生存,生就是生死。把生与活分开来讲,活是什么呢?活就是活动,就是妄想,就是烦恼,两者相加就是生活。生活的内容,妄想也好,烦恼也好,生存也好,生命也好,生死也好,就是迷失生命的全部内容。
所以生活就是生命在生存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瞬间,与所依托的环境,保持的一种适应与对抗的全部活动。生活就是生命在生存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瞬间就是每一个当下,与我们所依托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空间与时间。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人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适应环境的办法,一种是完全的适应,一种是带有对抗性的适应。
【心得:在这里,“适应”的概念相当于“通心”,不管是完全的适应,还是对抗性的。即使是处理利益相争关系,也需要通心。】
我们盖一栋房子,冬天可以不受严寒的袭击,夏天可以不受酷暑的煎熬。但是在特别寒冷的地方,在特别炎热的地方,光有一栋房子还不行,光有一栋房子,冬天不能抵御严寒,所以冬天要想办法取暖,最原始的办法是烧柴火,后来就有煤炉子,现在有暖气,这就是我们人类在求生存的过程中想办法同大自然抗争,要想办法在不可改变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
【心得:所谓“抗争”,是指一种新的适应方式。它也是通过诸多的通心,掌握科学原理来做到的。】
234页:
1,从摇扇子到电扇到空调,都是为了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减少我们生命在生存中的痛苦。这些办法对缓解生命的痛苦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命的痛苦。
【心得:发明电扇、空调,也是与相关物质通心的过程。】
235页:
1,讲到生命,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开始的那一天,也没终止的那一天。生命只有转化,没有终止。怎么转化呢?染污的生命,通过一定的修养,可以转化为清净的生命,迷失的生命,可以转化为觉醒的生命。生命的过程,是由无数的生命点所构成。生命点是什么呢?生命点就是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或者是我们一生的经历,一生的过程。
【心得:在这里,把生活禅的意义扩展到全部生活,每时每刻。】
237页
1,觉悟的生活,它是直接的。打你一棒就是感觉疼,是直接的。打一棒也无须问为什么,直接去体验,用觉知的心去体验。如果说你挨了老师一棒要去起诉,那就完了,那就不但这一棒你开不了悟,还会惹出许多烦恼。生活的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大致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2,什么是禅?“无”,不是没有,如果我们把“无”理解成为有无的无,那就错了。“无”是超越,“无”是超越了有无的对立。禅是整体性的,不是二元的,也不是一元的。禅是不可界定的,禅如果说可以界定了,那也就不是禅了。有时候也用“空”来描述禅的境界,禅是空。空,不是一物都无。空,是一种超越有无对立的智慧,大智慧。从这两点来讲,禅就是突破,只有突破才能体现禅的风采、禅的意境,禅的创造力。
【心得:如何具体做到突破?通心的说法更具有操作性。】
238页
1,不要受这些概念的限制,一定要直接去体会禅。比如临济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依止多年,参学多年,依然不能开悟。黄檗禅师就想到,他的因缘可能不在我这里,就指示他到大愚禅师那里去。到了大愚禅师那里,经大愚禅师的指点,临济禅师开悟了。开悟以后的表现是什么呢?他不是顶礼三拜,而是在大愚禅师的胁下打了三拳头。老师生气了没有?没有。但是他说了一句话:“你的老师还是黄檗,与我无关”。临济禅师又回到黄檗禅师的坐下,见了黄檗禅师也不顶礼,也不叩拜,劈头盖脸就是一巴掌,黄檗禅师只是一笑,说一句:“看你这个疯癫汉!”这多奇妙呀!现在出现这个场面,那还得了啊,媒体上报纸上还不炒得沸沸扬扬的。这是禅者的风采。大愚禅师看到他启发了这么一个好弟子,竟敢在老虎头上拔胡须,这多了不起呀!所以他很高兴。黄檗禅师同样如此,这一下放心了,终于我的法门有人继承了,他高兴。不是像今天的老师,你要毕业了,要请老师在毕业论文上写几句好一点的评语,那几句好一点的评语不容易得来,我想总要有一点代价。如果学生打了老师三拳头的话,可能你的毕业论文就扔到楼底下去了,学校马上要开除你这个学生,说你这样不尊师重道。
【心得:禅就是不拘一格,只要当下能够通心。这里如果能够进一步说明就更好了。】
禅师的那种简略,那种直接性,那种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只有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面,只有佛家的大智慧,加上中国文化的熏陶,才能够出现这种超人的卓越的智慧,这就是我们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
【许金声:我举办的“通心工作坊”,大致也有"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的特点。】
239页:
1,临济祖师有那么伟大,他创立的宗派才能够具有那么强盛的生命力。
2,二段,禅,是生活中专注、清明、绵密的感受。关于生活禅这一点最关键。他不完全是功夫,他是功夫到了炉火纯青的那个时候的一种受用。有了这种受用,生活禅,禅生活,才可能在我们生命中涌现出来。我们要修的,我们要训练的,我们要培养的,就是要养成这样一种清明绵密的觉悟的受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迷失,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不能觉悟,总是在迷惑当中。禅是一切,又超越一切。禅只有超越了一切,才能够指导一切,禅只有超越了一切,才能够提升一切。
【心得:老和尚对于禅的超越性的强调。它的超越性必须落实在“受用”之上。】
240页
1,一段,只有住在大山里的人,才知道源头活水是什么,才知道水的那个来源的重要性,才知道那一溪流水,是永远都不会停止,永远都不会腐败,永远都具有流动性,水流千遭归大海。
2,二段,什么是生活禅?生活是普遍的存在,生活就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总和。用“生活”二字来一个高度的概括,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在佛经上有类似“生活”一词的内容,但没有像这样一个又大众化、又高度概括了我们生命一切活动的词汇,佛经中即使有类似的词汇,也未能为大众所接受,不能进入主流语言的环境。比如佛教讲的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四威仪,日用事,以及业,这些都与生活这个词有一定的关联,但毕竟不通俗。“生活”二字,既通俗又普及,而且能够为所有的人接受。有这样一个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的词语,如果我们佛教界不知道拿来运用的话,那就是一种自我封闭。佛教永远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是扇面形的,是开放的。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一些受新文化影响的佛教学人即将“生活”一词引进佛教,用于弘法修行之中,其中用的最好,用的最娴熟的,最圆满的,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太虚大师。
【心得:“生活”一词的重大意义。“通心”也是极好的一词,而且正在开始进入大众语言。】
241页
1,一段,从1991年开始,就在提倡生活禅,并把生活禅的具体宗旨规定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样一来,就把生活禅的理念和传统的大乘佛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连接。大乘佛教有两大宗旨: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所谓“一智二悲”。这是已经讲了一两千年的一个命题,一智二悲,如何赋予一种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意义,当时柏林禅寺僧团经过反复的探索、推敲,用什么词能够把慈悲与智慧的理念连接起来?最后就确定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2,二段,小乘所修的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的解脱道;大乘所修的是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基础的菩萨道。
242页
1,一段,禅宗确实有许多的作略,有许多的做法,是完全带有突破性的,带有创造性的,或者用现代的话说,带有原创性。
2,四段,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生活禅宗旨。
【心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十六个字,是最精炼的概括和总结。】
P256:
到极乐世界去了不需要禅,在天上你想学禅也没有机会,在地狱你想学禅也没有机会,为什么呢?地狱太苦,你想不到修禅;天上太乐,你同样也想不到修禅。只有在人间苦乐参半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这样一种生存现实,才是修行的最好的地方。所以整个人类是一个大道场,整个地球是一个大道场。
【心得:通透的说法。】
P257:
参禅、悟禅、行禅都不能与生活脱节。离开了生活,禅无土壤;离开了生活,禅变成了画在纸上的烧饼,只能看看,不能充饥。
在我们有些人看来,佛法除了神圣还是神圣,除了跟我们有很远的距离,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不论是哪部经典、哪位祖师的语录、哪位法师的讲演,都是在说学佛就是为了断烦恼、破无明、开智慧,这是佛法修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个根本问题到哪里去解决呢?怎么去落实解决的方法呢?从古到今,佛言祖语都是教我们就在当下这一念中、当下这一刹那中去把握佛法,把握生命。能够把握当下这一念,能够把握生命当下的这一刹那,时时如是,处处如是,修行就有真实的受用。
【心得:多次强调“当下一念”的重要性。】
P258
佛法很奇特,要能解决实际问题才奇特;佛法很神圣,要能化解我们的烦恼无明才能真正显示佛法的神圣性。如果佛法的奇特、佛法的神圣不能和我们当下这一念结合起来,不能和我们当下的身心性命打成一片,奇特归奇特,神圣归神圣,与我们本身就毫无关系。
【心得 :打破那种追求所谓“神圣”、“奇特”,却回避当下的“眼高手低 ”的弊病 。】
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了,但是,实际上什么都用不上。烦恼来了,做不得主;无名火上来了,控制不住;贪心起来了,随着跑;恨心来了。袖子一抡,想打人。佛法到哪里去了?在藏经楼上,在经本中,和个人的身心性命完全结合不起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心得:“通心”的方法与技术,正是能够解决“懂了,做不到”的问题,通透解决当下一念的问题。】
生活禅尽管是20年前才提出来的理念和方法,但是生活禅的理念上契佛祖本怀,下合当今人类身心性命修养的需求,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法门,不会是昙花一现的幻影。
当今佛法要与时代对话接轨,禅宗所具有的活泼生动、随机点化的禅机智慧,应是时代的选择,佛教的选择。对于生活禅,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点出过,但是生活禅的内涵、生活禅的根本尽在佛言中,尽在祖师语录中。
P259: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提到中国禅宗的特点时列举四点。他说禅宗的要义有四点:一、第一义不可说;二、究竟无得;三、佛法无多子;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此四点中,"佛法无多子"是禅宗所单提;余三点,儒家、道家虽略及,但禅宗特重之。这四点就是禅宗的本色。
所谓"第一义不可说":第一义为绝对不可思议的内证境界,只可体验,不可言说,说出来的都已经是第二义、第三义了。
(心得:老和尚在北大报告结合北大特点,引用北大名教授冯友兰的话,来讲生活禅。可谓左右逢源,融入了更多因素。)
P260
所谓"究竟无得",巜楞严经》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也说"无智亦无得"。有得就有局限,就有执著。只有无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为什么说无得呢?因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不假外求。既然都是自己固有的家珍,那就不是外来的,而是本自具足的。除了开发发现以外,并没有一物是从外新得的。
(心得:通心必须把对方本身就有的东西开发出来。)
P264
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复兴指明了方向。"人间佛教"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不断地推进传统佛教与现实社会人生相结合的漫长过程。"人间佛教"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僧团的自身建设问题,二是法的建设问题。僧团的自身建设问题,关系到佛教法运的兴衰,关系到佛教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法的建设问题则直接关系到佛教能不能成功的进入社会,能不能被大众认同和接受。
【心得:我们研究生活禅与通心,就是要解决这两个建设的问题。据我不完全的观察,法的建设似乎比僧团的建设落后。至少缺乏新的方法和技术。】
p265:
禅宗历代祖师的开示,虽然手段和语言千差万别,但是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无非是告诉我们要对"道在目前""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一点信得及,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当下试图向过去和未来寻找大道,也不要离开日常生活,去到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大道,就在当下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就生活在道当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道。宗门中讲,触目是道,一切现成,就是这个意思。赵州和尚所说的道场就是生活本身。
【心得:道不远人。】
p268
生活禅的提出,并没有在大乘佛教和祖师禅的精神之外添加了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将祖师禅的"将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的特色更加突显出来而已。其本意只是想将祖师禅的修行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积极健康的、应人向善向上的生活方式加以提倡。这是我们佛教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社会大众寻找精神家园、落实信仰回归的迫切要求。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教智慧并重的基本精神。
p269
佛教的修行愿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以个人的觉悟和解脱为直接目的,强调的是出离心;而菩萨道则以帮助众生获得觉悟和解脱为第一要务,强调的是大悲心。这两者都离不开般若智慧。"觉悟人生"讲的是大智,以自受用为主,属解脱道:"奉献人生"讲的是大悲,以他受用为主,属菩萨道。
为了使"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含义更加具体化,又进一步提出了"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以及"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理念。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觉悟人生,就是善用其心。和谐自他关系,就是奉献人生,就是善待一切。
【心得:"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可以看成是对生活禅进行的最简洁、精炼、接地气的概括。如果只要八个字,就这八个,不多不少。另外,如果是只谈“奉献”,容易与利他主义、学雷锋等混淆。】
p270
关于如何"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提出了"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理念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八字方针,后来又把这八个字具体化为四句话,作为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生活禅"理念的心灵向导:"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新成就事业。"
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生活禅"的修行理念,无论是从理论建设还是从实际修行来说,都还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臻完善。佛法的弘扬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契理契机的过程。
【心得: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p280
我很佩服各位,住在城市,心里还这么平静。我在城市住两天心里就不平静,因为我看到好些小报,简直心里太难受了,怎么是这个样呢?完全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人心太恐怖了。我想大家也都修出一个办法了一一麻痹了,都习以为常。这个人杀了个人,这里放了一把火,这个人中了毒,那个人如何如何,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不感觉新鲜。因为我是从山里走出去,看了这些事,心里简直难受极了。
P284
第三是寺院的弘法要大众化。佛教一定要普及到大众当中,佛教才有基础。
(许金声: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正在被证明非常容易普及。“通心”一词正在进入社会主流语言。)
p290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如果形成社会的主流词汇,其力量和作用就比在佛教界要大很多,他可能会影响很多人。
【心得:深入思考到传播学。】
P291
但是,在很多信众当中,对解脱的理解,偏重于果相,即死后的出离轮回,使得解脱与死后的"往生"混淆不清。这种理解上的偏差,掩盖了佛教"即世而出世,即生死而证涅槃,不离世间而证解脱"的圆融精神,掩盖了佛教自身所蕴含的在教化现实社会人生方面的积极价值,实际上是把佛教降格成了一种专为死人服务、专为死后服务的宗教。对修行人来说,其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在现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承担中,去积极地培养自心的透碍自在的定慧能力。
p300:
1,回归自性——强调心在修行中的核心地位,所谓的修行就是要"善用其心",就是要"觉悟人生",就是要按"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原则去做人,就是要"优化自身素质",不要心外求法。
2,回归生活——强调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不要脱离现实和远离人群去谈修行。
【心得 :记住两个 “回归”。】
p302
巧把尘劳作佛事,善知方便度众生。
菩提心化三千界,生活禅开八万门。
p306
因为听不懂话,只能看表情。由于语言的障碍,第一次拜见老和尚,他老人家有什么教诲,未能入心,留下终身遗憾。一对炯炯有神的目光,在目光中透出老和尚的智慧和慈悲。
【心得:这里“老和尚”指的是虚云。生活禅的提出,其中也有虚云老和尚的影响。】
p325
楼宇烈教授:我跟净慧长老相识相交30多年了,确实有很多相同的生活经历。对于中国的文化,对于中国的佛教,甚至于中国民族的前途都有很多想法和思考。我记得去年来参加夏令营活动的时候,刚到的那天晚上,跟净慧长老见面,长老问我:"生活"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
那么生活两个字在那里是怎么个用法呢?就是维持生命,"水火名之生活",人要生活离不开水和火,所以他是在维持生命这个意义上用。
【心得:我已经根据“拈花微笑”的公案,以及佛教和的禅宗的精髓,明确提出了“通心法门”的概念。通心法门是禅宗的根本法门。在现代社会,它具有跨界的普遍意义。同时,也不断整合其它学科,包括心理学的学问。关于通心法门,我已经另外有专文论述。生活禅的后续发展,如果借鉴这一成果,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乃至人类做出贡献。】
在邯郸二祖禅寺举办工作坊
在邢台大开元寺举办工作坊
与净慧老和尚愉快交谈
向老和尚交流佛教与心理学的关系
2004年,在四祖寺作为嘉宾参加“禅文化夏令营”
在开幕式上。左起第2人,明尧居士,第3人,许金声。第4人,净慧老和尚。右侧三位是黄梅县有关领导。
这次夏令营,我做了关于“看破、放下、自在与心理学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