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内在与外貌

人的内在与外貌

——读《叶尔绍夫兄弟》有感


许金声




   人的外貌是他(她的)内在的函数。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人的外貌感觉,是随着对他( 她)内在的体验和了解变化的。



   一部长篇小说常有较丰富的内容,而且往往是受主题的。对于前苏联《叶尔绍夫兄弟)这部小说,它在政治、社会方面的内容和主题我并不特别感兴趣。后来成为了苏联作家协会主席的作者柯切托夫,纵然能够敏感地在政治方面发现和提出很多问题,但他并没有什么新颖和先进和见解。在这方面他的思想是倾向于保守的。



   —部文学作品,它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取决于什么呢?是哪些因素决定它存在的时间和生命呢?一位艺术家曾经说过:“出自内心的,才能进入内心。”我以为这句说出了艺术作品的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的先决条件,这就是真实性。—位作家进行创作,必然会有着种种的限制。他要受地位,环境,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些纯粹为政治服务的作品,虽然由于大肆宣传,能够喧哗一时,但终究只会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多少印象。只有那些描写和挖掘了既普遍而又深刻的有关人性的问题的内容,才能打动人的心弦。它们或者引起共鸣的喜悦,或者引起长久的深思。只有哪些探索着生命的奥秘,启示着人性的发展的文学作品,才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叶尔绍夫兄弟》之所以能够使我感兴趣,正是有这方面的内容。



   当我第—次读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廖丽亚与季米特里这两位主要人物。他们的命运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



   由于不可捉摸的,神秘的机缘,季米特里与廖丽亚在火车上相遇了。也许只有象季米特里这样有过严酷的经历,同时又富有同情心的人才会对面容丑陋的廖丽亚有所注意和关心。



   俗话说:“同病相怜”。相同的遭遇和类似的经历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精神的共鸣上,有着很大的作用。没有相同经历的人,由于人性的相通,固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相互了解,但假如经历和遭遇相同,则一开始,就会有很多共同语言,容易达到一拍即和的境界。



   季米特里对廖丽亚的感情和了解,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深化,有着一个真实的,曲折的和引入深思的过程:



   “起初季米特里对廖丽亚只是出于怜悯,后来逐渐了友谊,像对待自己的姐妹—般地对待她,除此以外在很长一个时朋内没有过任何其他感情,也许当时廖丽亚不可能引起任何人的其他感情,——她的外貌太不吸引人了……”



   为什么季米特里对廖丽亚“在很长—个时期内没有产生过住何其他感情”呢?小说的回答是合情合理的:“她的外貌太不吸引人了。”



   廖丽亚原来是美丽的姑娘,但她的脸庞被德国占领军毁坏了,乳头被德国占领军割掉了。——从这里可以看到:爱情的产生,除了要有精神的一致外,还应当有性的吸引。完美的爱的对象应当具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一种统一。



   然而,矛盾就从这里产生了。就人的天性来讲,人们都愿意自己是一个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完美无缺的人,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对象也是完美无缺的人。(当然,这种“完美无缺”的含义会因人而异)但是,完美的人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外貌上无可挑剔的人,最多只存在在精神上具有趋向完美素质的人。那么,出路又在哪里呢?



   一个人的外貌与内心之间有着种种奇妙而又古怪的联系。一个人的外貌,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他(她)自己的内心,但是一个人的内心只能够在有限的程度上而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外貌(指形体而不包括穿着)。这对于那些只有内在而“没有”外在的人,固然是不可避免的遗憾。然而,上帝在造成人们的遗憾的同时,又给了人们以安慰:这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一旦被他人了解之后,在他人的心中,是可以对这个人的外貌产生强大的反作用的。



   正如俗话说得好:“貌随心变“(这是朴素而深刻的真理。)



   在季米特里那里,又一地印证了这个真理:



   “时间不断地消失,也许是海风多少抚平了她脸上的疤痕,也许是季米特里已经看惯了它们。终于他发现了廖丽亚那匀称的身材和善良的富于同情的心灵。……从此,在他俩之间就产生了另一种关系。”



   由此可见,当—个人对另—个人熟悉之后,当一个人体会到另一个人的心灵的美和内在的美之后,这种体会是必然会影响和美化对方的外貌的。更奇妙的是,假如一个人不仅仅有着外在的美而且还有着一定的内在的美的话,那么她在对方引起的,就不仅是“貌随心变’,而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了。



   现代哲学家桑塔亚那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爱情的基础是物质性的,是性欲;爱情的发展是精神性的,是憧憬。(大意如此)



    将他的这段话加以引申,就可以得出这样的意思:虽然没有物质基础,还不成其为爱情,但如果要追求高尚的,真正美好的爱情,都必须着重在精神方面。只有精神方面美好的爱情,才是长远的、深刻的、持久的,才能使人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人心无限,欲望难填。在爱情问题上,人们虽然自己并不完美,但都有一种渴求完美的固癖。然而在不可能十全十美,在各方面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当毅然做出选择,求其主要的东西。这个主要的东西也就是那种精神上趋向完美的素质,如果双方有了这种素质,就有可能使爱情永远保持青春的活力。



   在小说中,季米特里最后也作了这样的选择,他决心去寻找他犹豫时失去的廖丽亚。作品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



   “在他面前的火光中又出现了廖丽亚的形象。他非找到她不可。他一定能够找到她。这毫无疑问。他要利用假期去走遍那些地方……他不能没有她。他必须和她一道——也只应该和她一道——踏着展现在前面的宽广的大路前进。他无论如何要找到她,把她带到峡谷街的小屋子里来。以后永远住一起永远不分离。”



       在旁人的眼中看米,也许季米特里并不算幸福。但是,既然廖丽亚能够激发出他这样大的热情,能够使他产生这样大的力量和下这样大的决心,可见廖丽亚对于他一定有着独特的价值。这正是爱情的魅力:对于旁观者说来是很—般和平常的东西,对于情人说却可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无价宝。           ‘



   然而,季米特里对于廖丽亚的感情的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之中,有着画家的妻子伊斯克拉对他的一次巨大的冲击。正是由于有这次巨大冲击的考验,季米特里对廖丽亚的感情才得以深化,才从暧昧、动荡、转为明确,坚定。正是由于这次巨大冲击的考验,季米特里才最终地认识了自己,认清了自己的需要,理解了廖丽亚,明确了他们必须达到的新的关系。



   季米特里最后下的决心,是高于—切,重于一切“崇高的善”的胜利,是强大的理性以及“绝对的真”的胜利,也是“永恒的美”的胜利。——内在的美的价值终于超过和战胜了外在的美。季米特里最后拒绝伊斯克拉的决心,最好不要理解为他最后认识到他得不到伊斯克拉,降格以求,而应当理解为他自己发生了痛苦而深刻的转折。



    当伊斯克拉自己都还不明确,对季米特里说: “……我会非常爱你,非常地爱。……”的时候。季米特里就很不客气地指出:“……你因为被一件事搅乱了情绪来找我,你需要友谊的忠告,你需要支持。难道不是这样吗?这是我的手,请握着。凡是它力能所及的,它都会为你做到。至于你所说的爱,我再说一次,你错了,你不可能爱我。”果然.他们一分手,伊斯克拉回到家中,他的话马上就被证实了。娇小的伊斯克拉又回到了她丈夫的怀抱。季米特里痛苦的拒绝避免了更的大痛苦,真可谓“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而在于犯了错误之后能够迅速改正。”



    小说结尾时,有一是总结得很精彩:“季米特里在里一人苦恼,一个人难受明白了,他需要的并不是画家卡扎科夫的妻子。他明白了,他梦寐以求的伊克拉像是一个长途跋的行人穿过田野和谷地时通到的一团雾(这团雾能使你迷路,弄得你晕头转向,然后又消失不见。他想从她那里得到的,但是廖丽亚所没有也不会有的东西。然而当他把她们并列作比较,廖丽亚胜过了娇美可爱的伊斯克拉一—凭纯洁的心灵,诚挚的爱和满腔热情胜过了她。廖丽亚并不会在任何难题面前犹豫,如季米特里需要,她愿意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什么是“廖丽亚所没有的东西”那只不过伊斯克拉没有受到破坏外貌罢了。除此之外,年且不谈伊斯克拉还有种种缺点,我相信伊斯克拉其他优点廖丽亚都是有的,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况且,她还有伊斯克拉所不具有的优点。



   小说也有许多不足,且不谈小说的社会政治内容,我以为在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如伊斯克拉与卡扎树夫的爱情关系给我一些不真实的感觉。



……



   (后记:这是我的一篇早期文章,写于1976年。在现实生活中,我认识一些从外表看似乎并不相配(甚至相差很大)的夫妻,但实际上他们的关系却不错。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外貌差的一方肯定有内在的力量作为平衡和补偿。我见到的有:女的长相很差,男的是帅哥的;男的很矮,女的是美女,比他高半个头的。等等。


   长得漂亮有优势,活得漂亮才本事。 ——许金声)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