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的两种模式

许金声 |   (2014-09-03 22:09:38)




槲树?柳树?



我读过一首诗叫《槲树,柳树》(“槲”发音hu)。印象非常深:



槲树啊,槲树,


你不是坚强的树,


新叶未发的时候,


为何久久留住旧叶?


是恐惧飘落后的孤独?



柳树啊,柳树,


你不是软弱的树,


抖落枯萎的黄叶,


寒风中裸露着枝条,


默然对抗着冬天的冷酷!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丰富多彩,不知道你观察到了吗?


——槲树的新叶不发,旧叶是不会脱落的。槲树依恋、犹豫、彷徨、恐惧,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或者轻松一点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婚姻很不满意,已经决定要离婚,但他们却一直在等待。等什么呢?等新的可以做配偶的人出现。他们准备着,当新的可以结婚的人出现了,甚至已经谈妥以后,再离婚。


这种情况,可以称为离婚的槲树模式。这种模式至少会使下一个两性关系的纠缠的可能性增加。在婚姻中,头一个关系没有处理好,其阴影和情结会带到下一个关系。受阴影和情结影响,意味着人格还没有完全独立。只有两个真正的独立人之间,才有实际的平等。因为只有你的人格独立,你才能够有清晰的立场。


槲树模式的离婚者,追溯其原生家庭,往往是由于与父亲或者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分离。他们一定要找到新的依赖者后,才能够脱离旧的关系。


槲树模式的离婚者,还有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孩子问题。他们声称,他们之所以现在不离婚,是考虑到孩子的养育问题。提出这种问题的,一般是女性居多。她们感到,她们无法独立承担离婚后孩子的抚养。


在全人心理学工作坊上,常常有有一些当事人要求做个案,因为纠缠的家庭生活使他们痛苦不堪。他们难以做出选择,一般都是能量不够大。面对这些一些问题,全人心理学不是告诉他们应该离,还是不离。而是帮助他们提升能量,让他们自己能够做出选择。


还有一种,可以称为离婚的柳树模式。一些人,在决定了离婚之后,尽管并没有新的对象,他们却能够痛下决心付诸行动。


两种模式,对后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恐怕不是很容易做精确比较,但一般来说,后一种模式避免犯同样错误的概率要大一些。而后一种模式,如果当事人能够借助心理学的帮助获得自我成长,避免犯同样错误的概率还会大大增加。两种模式,当然还有大量的复杂的情况,这里不准备细谈。


在关系和交往中,只有通心才是最好的状态,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当然也是一样。一个常常有通心的两性关系和婚姻关系,才是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它意味着两个人要长期一起生活,如果在生活中纠缠不清,是非常痛苦的。


人格独立,是通心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彻底的人格独立,是谈不上真正通心的。柳树模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助于当事人的人格独立,这就为两性关系、婚姻关系的进一步通心创造了有利条件。


写评论...